• 2020-06-03 15:25:10
  • 阅读(12394)
  • 评论(12)
  •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开掘获得突破性收成,这处史前贝丘遗址早于河姆渡文明1000年——

    一座井头山 跨过八千年

    8000年前的东南滨海先民怎么日子?河姆渡文明之前的宁绍平原是怎样的存在?现在,人们在宁波余姚井头山南麓8米深的地下找到了头绪。

    5月30日,井头山遗址考古效果新闻发布会在宁波余姚举办。会上宣告,井头山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开掘获得了突破性收成,不只将宁波区域中德新亚人文前史在河姆渡文明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还为前期人类习惯海洋、开发海洋的生业形式研讨和自然环境的演化进程研讨供给了重要依据,对我国滨海区域史前文明研讨具有严重学术价值。

    井头山遗址坐落余姚三七市镇,经过碳14测年,承认距今8000多年,是迄今为止我国东南滨海区域埋藏最深、时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首个贝丘遗址。考古现场整理出10多处日子遗址、数百件可登记遗物、海量的贝壳遗存以及鹿角、稻谷等其他动植物遗存。

    一座井头山,跨过了8000年的古往今来。

    再现滨海先民渔猎耕耘的生动场景

    在余姚井头山南麓一待建厂区,井头山遗址深埋于此。2013年年末土建地勘时,工人在钻孔泥芯内发现了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残骨器等遗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在这儿开端了勘探。终究,这个文明堆积埋藏深度5至10米、南北长80至100米、东西宽60至80米,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遗址被揭开了面纱。

    "经过承认,井头山遗址是已知我国滨海区域埋深最大的遗址,突破了学界以往对东南滨海区域史前遗址的散布时空及其规则的知道。以海洋贝壳为主的堆积和陶片的特征显现,这也是浙江省境内迄今发现的仅有一处史前贝丘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刘斌介绍。

    2019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会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讨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在井头山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800平方米的考古开掘。

    至今,井头山遗址已发现灰坑、食物贮藏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等日子遗址10多处,可较明晰地恢复出8000多年前我国东南滨海区域先民的出产、日子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特征。

    在遗址邻近建立的暂时仓库中,考古人员将出土遗存进行了分类放置。在动物遗存中,有梅花鹿的鹿角、狗的头骨、猪的下颌角等。最有目共睹的则是上百筐各类贝壳遗存,包含蚶、螺、牡蛎、蛏、蛤、蚝等,这说明8000年前的宁波先民现已开端享受丰厚的海鲜大餐。

    遗址中还发现了前期稻作遗存。从出土的少数炭化米、稻谷壳、水稻小穗轴中,可以推测出其时的先民现已开端栽培、进食大米。

    这群先民不只会吃,更懂得变废为宝。他们将一些吃剩的贝壳打磨成贝器,用作日子用具和出产东西。出土遗存中除了很多贝器以外,还有少数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等。考古人员发现,一些东西在制造工艺上有必定的先进性,比方用于装置石斧的菜刀形木柄、用于装置石锛的"7"字形木柄。

    种种遗址遗存标明,井头山先民的生业方法是以海产捕捉为主,兼有收集、打猎和前期稻作农业。

    从头定位宁波人文来历的时空坐标

    经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测定,井头山遗址的时代终究被承认在距今7800至8300年之间,早于河姆渡文明1000年。

    河姆渡文明在长江流域甚至整个南我国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江南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也是湿地稻作农业与传统收集、打猎互为补充的复合式生业形式的源头。1973年,河姆渡遗址初次发现于余姚的河姆渡镇,确立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摇篮的簇新史观。之后,在河姆渡文明核心区,先后开掘了鲻山、田螺山等重要遗址。

    "这次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开掘,是宁绍平原史前考古时代学上的一个严重突破,也将宁波区域人文来历的前史在河姆渡文明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

    不只如此,井头山遗址考古效果专家论证会上,赵辉等与会专家共同以为该遗址还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海侵时刻与进程、我国滨海区域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相互作用的人地关系等研讨供给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贵的事例,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进程树立了精准的时空坐标。

    "这个遗址便是展示8000年前海平面高度的最直接的依据。考古比海洋环境研讨、地质钻探研讨还要直接。经过考古开掘,咱们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海水抵达哪个层面。"刘斌说,尽管现在遗址间隔海滨30多公里,但依据显现,8000年前这儿就有海水痕迹,"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器保存状况非常好,这种有机质只要在饱水状况的遗址里才可以完美保存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因井头山遗址埋藏较深、地质特别,此次开掘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考古技能,以保证人身和文物安全。开掘前,工作人员在遗址内预建了钢结构围护的开掘基坑。基坑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内部依照5×10平方米的标准布方,共750平方米。6米以上淤泥在基坑施工顶用机械挖除外运,6米以下淤泥和文明堆积依照户外操作规程逐一探方逐层下挖整理。

    刘斌表明,此次钢结构围护基坑的成功运用,是对深埋遗址考古开掘进行的活跃而有用的探究,在滨海区域史前遗址考古中具有创始含义。

    为探究河姆渡文明源头供给重要资料

    此次开掘的井头山遗址间隔河姆渡文明核心区——田螺山遗址仅1.5公里。

    考古专家组以为,紧邻的两址其文明相貌有必定的类似性,又有显着的差异。比方井头山出土的陶器以釜、罐、圜底器为主,少数圈足器,不见三足器。这与河姆渡文明陶器的根本器形和小耳状、鸡冠耳状扳手等细部装修虽有一些类似但差异更大。井头山陶器的纹饰遍及为绳纹、方格纹,有必定数量的红彩(衣)和黑衣,制造工艺则以泥条叠筑加敲打成型、慢轮制造痕不显着,具有明显的本身文明特征。

    "井头山遗址的文明遗存,展示了早于河姆渡文明1000年左右、日子在余姚区域先民的日子状况和出产技艺水平,可以说是河姆渡人的‘祖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研讨员孙国平以为,一向以来,河姆渡遗址是反映六七千年前我国东南滨海区域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最实在、全面的一扇窗。现在,井头山遗址又为人们打开了更早灌浆料的一扇窗。

    河姆渡之前的浙东南文明谱系,因头绪有限一向不被了解。井头山遗址的开掘则填补了这段文明空白。刘斌说:"对河姆渡文明的来历、早于河姆渡文明的遗址散布状况等有了一个全新知道,并为咱们供给了全新的研讨方向。"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