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29 17:10:09
  • 阅读(14779)
  • 评论(12)
  • 黄璐琦院士战疫归来,誓用我国方法维护我国人民!

    他要带领国家中医医疗队

    一剂化湿败毒方抢救生命

    他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讲话

    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疫情爆发之初逆行武汉

    大年初一,黄璐琦踏上驰援武汉的列车。

    面临家中84岁老母的顾虑,黄璐琦直言,没想太多,觉得这是一名党员、一名医务作业者的职责和使命。"只要走到第一线,亲身了解病况和救治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与一线医护人员面临面交流和谐,才能让中医药发挥最好的救治作用。"黄璐琦说。

    抵达武汉,看到空阔的街头,一辆辆急驰的急救车,一种紧迫感和职责感情不自禁,接连多天黄璐琦都在连轴转——

    1月25日当晚,就赶往金银潭医院了解医院患者救治状况,参议病区接收有关事宜。

    26日,上午组织人进入金银潭医院病区,了解并拟定完善的病区接收作业计划;下午举行福建试管婴儿专家组讨论会,执行普通型及危重型中医医治计划。

    27日,针对金银潭医院提出的中药饮片及颗粒剂缺乏的现状,建立中药供给保证渠道,和谐有关中药企业捐献中药药品、物资等。

    28日,开端对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查房,完善病区办理流程。

    29日,正式接收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

    黄璐琦坦言:"日子彻底没规则,有时候忙到晚上两三点,有时一天乃至只睡两三个小时。"

    自医务人员接收病区后,每天16时,医务人员与后方数据剖析人员长途举行作业例会,一起根据患者数据剖析患者病况,优化医治计划,以保证临床作用。

    到3月30日,共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58人,140人治好出院。一起,他们还辅导方舱医院、将军街社区中西医结合方法医治轻症患者800余例,也取得了满足作用。

    "寻觅中医药作用的高等级循证根据,有利于优化临床计划,进步中医药临床救治功率。"黄璐琦深信。

    作用是中医药的生命力

    在国际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焦点时间 ,一种来自我国的药物成了"网红"。它被外国友人亲热地称为"Q-14"(Cure14),字母Q与英文Cure谐音,是治好和解药的意思。

    Q仍是黄璐琦姓名"琦"的首字母。14表明这种药是由14种原材料组成, 这个奇特的药方成为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我国手刺"。这味药便是黄璐琦所带领的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研制的化湿败毒颗粒。

    黄璐琦深信,作用便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临床看病是决不能造假的,只要临床能治好疾病才是真功夫。从临床作用看,化湿败毒颗粒的有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在临床救治初期,他就吩咐后方做好新药研制的准备作业,一旦确认有用方药即发动研制。跟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渐深化,医疗队根据疾病临床特征,不断优化医治计划,终究取得新方药——化湿败毒方。

    确认方药后,我国中医科学院发动中医药防治流感技能系统应急性使命,依托西苑医院完结医院制剂,并在北京市药监局存案。3月18日,化湿败毒颗粒获首个医治新冠肺炎中药临床试验批件。

    "这再次证明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中西医结合是咱们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方法’。"提到这儿,黄璐琦难掩激动。

    4月6日,央视《新闻1+1》栏目,白岩松连线国家中医药办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我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

    白岩松问黄璐琦,他领衔研制的化湿败毒颗粒,现在作用怎么?

    黄璐琦说:"这种作用需求严厉的临床根据,咱们有过55例回忆性研讨,其间有23例是中药,32例是西药,咱们把化湿败毒颗粒加中药注射剂医治,在核酸转阴、c-反响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沉降率、肌红蛋白、铁蛋白方面,都有显着改进,而且优于西药组。"

    "别的,咱们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对894例患者其间452例患者用上了化湿败毒颗粒,在核酸转阴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这是一个严厉的随机对照试验,所以这种严厉的临床根据,证明化湿败毒颗粒对错常有用的!"黄璐琦说。

    中医药方不止化湿败毒方。

    此前,承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黄璐琦表明:根据临床作用这一现实,形成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治新冠肺炎的医治计划,也便是"我国计划",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有显着作用的"三药三方"。

    "三药三方"均经由专家组充沛协商,与此次新冠肺炎中医病机特征及征兆特征相符合,且均有临床和科研根据。

    今日这场战"疫"证明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征。

    白岩松问黄璐琦关于中医药未来的走向,他是否有开始答案?

    黄璐琦表明,中医药对疫病的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在传承和立异的进程,从东汉的伤寒到明清的温病,到今日的湿毒、湿疫、湿毒疫,这些都是在理论的传承和立异的进程中。

    "所以未来怎么走,我想便是传承精华,守正立异。"黄璐琦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