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23 20:40:06
  • 阅读(4894)
  • 评论(4)
  • (抗击新冠肺炎)35天"化危为机" 荆门首例使用ECMO患者治好出院

    中新网杭州3月23日电(记者 张煜欢 通讯员 李文芳)"我可以恢复走出这儿,多亏了你们。我也期望你们能提前回家!"23日,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33岁的贺新森(化名)拾掇好行囊,在日夜看护他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隶属邵逸夫医院(下称邵逸夫医院)医疗团队护送下,走出ICU,踏上回家的归途。

    贺新森是荆门市抗击疫情进程中首例用上最高标准生命支撑系统——ECMO的患者。16天的ECMO支撑,在新冠肺炎ICU内长达35天的绵长救治,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屡次长途会诊连线,拟定"一人一计划",与当地医疗队发挥合力,才让"命悬一线"的他重获重生。

    "在国内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战场,可以成功撤下ECMO并恢复健康的患者少之又少。对这次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经验,咱们会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同国内、世界同行进行共享与沟通。"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100米 困难的转运之路

    2月13日,邵逸夫医院帮助荆门医疗队开端见到贺新森时,他正躺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一间病房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堕入重度昏倒,只能靠ECMO和有创呼吸机保持着一线生机。

    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么转运体重近100公斤、病况危重的他。

    经过重复评论、两天全天候模仿,邵逸夫医院院队与当地医院团队拿着米尺处处丈量电梯、门的宽度,规划精细的路线图,一起演练了无数次,想到全部可以想到的潜在危险。

    因为贺新森地点的楼内仅有一部电梯,且坐落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清洁区,考虑到院感问题,有人乃至提出扛着病床走楼梯。"但危险太大,要如果没稳住滑了一跤就前功尽弃了。"荆门新冠肺炎ICU负责人、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周建仓说,但患者病况已不容耽误,各种并发症开端逐渐暴露。

    在做好充沛的预备下,2月18日,医疗队正式决议转运贺新森。保持生命的ECMO、有创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设备需逐个重视,任何环节一旦呈现哪怕一丝疏忽,年青的生命就可能戛然而止。

    终究,在十余人齐心协力下,整个转运进程趁热打铁。ICU内,团队已做好接纳作业草民电影网,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价。

    转入新冠肺炎ICU后,医疗队对贺新森的医治可谓当心至极。ECMO的医治常常兼并着出血等各种危险,在进行呼吸办理、激素、抗感染药物、优化液体办理等全体医治后,贺新森的呼吸开端显着改进,3天后再次评价,已达到撤消ECMO指征。

    2月20日,邵逸夫医院帮助荆门医疗队初次向杭州总院建议长途会诊,在前后方专家给出定见后,医疗队为贺新森撤掉了ECMO。

    也是在这一天,贺新森的父亲贺勇(化名)接到了来自周建仓的电话,得知这个喜讯后,这名曾一度对儿子病况感到失望的父亲看到了期望。

    一周后,贺勇再次接到周建仓的电话,这一次,他被奉告儿子气管拔管成功,并开端逐渐清醒。贺勇说到嗓子眼儿的心也安靖了下来。

    拔管的十分钟,触目惊心。医疗队队员、邵逸夫医院呼吸医治科主任医师葛慧青与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杨发达有序合作,他们带上塑胶头套,在炽热、缺氧的环境里,冒着患者呼吸道中喷出的气溶胶和飞沫的危险,决断为贺新森拔除气管导管,撤离有创呼吸机。

    35天 患者能下地行走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内,经常传出一阵动听的口琴声,这是邵逸夫医院医疗团队根据贺新森音乐喜好,用心预备的一个特别的肺恢复辅佐练习"东西"。

    拔出气管导管后,经过阶段性的肺恢复和震动排痰等医治,贺新森逐渐由无创呼吸过度到高流量给氧,鼻导管吸氧,终究完成自在呼吸。

    绵长的静定、昏倒,让贺新森的下肢肌肉萎缩,无法动弹,骶尾部也大片褥疮,营养不良……这些病痛,让他在清醒后一度堕入苦楚。

    医疗队成员、邵逸夫医院ICU护士长宫晓艳屡次蹲在床边,为贺新森处理骶尾部的褥疮;医疗队队员、邵逸夫医院精力卫生科医师张磊及早介入心思引导,整个团队用爱心和专业,让患者身心走出病毒的阴霾。

    3月6日,贺新森开端承受渐进性恢复医治;3月7日,他能进食吃饭;3月12日,他能独立坐起;3月15日,他总算能下地行走……

    "我下次必定专程去杭州,为邵逸夫医院的医师们吹奏一曲萨克斯《回家》。"贺新森笑着说。(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