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是敦煌传统旅行旺季,大批游客前往敦煌莫高窟玩耍。图为人流密布的莫高窟窟区。 闫姣 摄
中新网兰州8月9日电 (闫姣 高莹)8月敦煌的早晨,天朗气清,空气微凉。接近8时,莫高窟解说员李亚萍穿过一条挤满游客的走廊,径自走进办公室换好青色作业服,穿上黑色平底鞋,戴好作业牌,脚步轻快地走向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检票口,她已在窟区前的这条路上走了近10年。
图为在敦煌莫高窟窟区外,莫高窟解说员边磊(右一)向游客解说。 闫姣 摄
发放耳机、调试声响、解说进窟规矩……李亚萍娴熟地将游客从检票口带入,并会集在接近栏杆的一侧提早奉告“观赏须知”。“石窟表层由砂岩、砾岩等混合而成……”她经过恰当的语速、得当的举动将游客带入到莫高窟的“前史长廊”中。
比较眼下解说进程的“闲庭信步”,10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李亚萍全得靠死记硬背,来记下解说流程和一些专业术语。生于甘肃敦煌的李亚萍从小就知道莫高窟是国家的“宝物”,但直至上高中,她才近距离感受到莫高窟,“其时我被深深招引住了,火急地想成为一名莫高窟解说员”。
大学毕业后,经过近50天的训练、查核,还有后来的层层检测,李亚萍总算梦想成真。那个时分,20来岁的李亚萍尚不能“消化”莫高窟千余年的沉淀,只好经过背诵专家学者所研讨解读的莫高窟论文,和焚膏继晷地细化解说词来将陈旧的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递给游客。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论文数万字,她也记不清楚曾背了多少篇。
莫高窟的解说员们通常被分为8组,从第1组开端轮番带团,每个团有30至35名游客。旅行旺季时没有双休日,带团最多时,一天要带四场,每场讲约一个半小时,根本从早晨8点一向繁忙到晚上6点。李亚萍每天讲相同的话,看相同的窟,走相同的路,但她从未感到单调,对莫高窟的爱情也是不减反增,日渐深沉。
图为在莫高窟作业近10年的解说员李亚萍(右一)带队解说。 闫姣 摄
“每个解说员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洞窟。”对李亚萍而言,第285窟中的岩画,从色调到故事情节都深深招引着她。经过绵长的美术、宗教等方面常识的堆集,李亚萍从青涩少女蜕变为邂逅爱情、组成家庭的老练女人,并成为一个能娴熟将游客与石窟连接起来的“交流者”。
“或许更精确的说是桥梁。”相同有10余年作业经验的边磊这样了解莫高窟解说员的功能,“文物不会说话,需求咱们经过一、两个小时将学者们对莫高窟几十万字的研讨论著给游客告知清楚,带领他们进入到与文物无缝对接的状况”。
春去秋来,莫高窟“九层楼”前的树叶绿了又黄,边磊脑海里的解说词也像新叶相同跟着年代的开展不断替换。“了解越多,越发觉不知道的更多,求知欲也更强。”边磊说,在莫高窟做解说员,当自己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归零心态”。
“假设我是一名游客,我期望了解到什么内容?”作业间歇,边磊常常如是考虑。他称,游客不远万里赶至莫高窟,他们的等待值很高,解说员要设身处地“因人施讲”,比方给孩提多讲一些岩画中的故事,给学者多讲一些岩画中的前史,尽自己所能用“有温度的方法”将文物和游客连接起来,让不同的游客都满足而归。
“第一个洞窟要点讲概略,第二个洞窟侧重讲塑像,第三个洞窟多讲讲岩画……”在边磊看来移动广告,如此一来,每个洞窟主题鲜明,风格各异,天然能“捉住游客们的眼球”,“解说莫高窟犹如一位烹饪大师要做一桌甘旨大餐,既要让菜肴悲欢离合咸,还要色香味齐全,让游客们垂涎欲滴、耐人寻味”。
作业10余年,边磊致力于成为莫高窟的一个“不倒翁”(不被游客的问题所问倒)。“但游客傍边也不免潜龙伏虎,所以莫高窟解说员既要有过高过硬的专业素质,也要有见机行事的高度情商,这份作业不是一门简略的技能,而是一门深邃的艺术。”他说。
边磊介绍说,现在莫高窟共敞开洞窟70个,其中有60个正常敞开,还有10个是特窟,而解说员均匀每年要讲500场,11年就是5500余场。这也就意味着,11年来,必讲的洞窟他至少去了5500次,“最忙的时分像‘曹衣出水’这个典故中的情形,我和搭档的衬衣常被汗水打湿,紧贴在背上”。
尽管辛苦,但有几件小事让边磊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几年前,边磊接待了一位来自河北秦皇岛双目失明的老奶奶,经过听边磊描绘关于塑像的“高矮胖瘦”和色彩,而如愿“游历”了莫高窟。这让他意识到,社会群众对莫高窟的痴迷程度不行幻想。
莫高窟的观赏区南北有大约一千米,每一米的观赏线共有12条,边磊对每一条都熟记于心,由于他每天至少在一条线路上走万余步。“一个人能找到一份适合于自己心性的作业是极大的恩惠,只想和搭档们好好解说莫高窟。”他说。(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