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1970 年12月,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我国新闻周刊》记者/宋春丹
本文首发于总第863期《我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存亡试航
1969年10月,29个“发电人员”来到坐落四川乐山夹江县、对外声称“西南水电研讨所”的909基地观光车蓄电池签到,被编入第12室。他们身穿深灰色呢子戎衣,脚蹬皮鞋,看得当地人直纳闷儿,不知道这些穿戴如此精美又个个默不做声的人都是什么来头。
其实,这儿是我国潜艇核动力研讨规划基地以及核潜艇陆上模仿堆,聚集着国内顶尖核专家和科研人员。基地占地十多平方公里,一座不冒烟的120米高烟囱直冲云霄,四面环山,林木挺拔密布,外面的视野被挡得结结实实。山脚下,青衣江滚滚而过,五六米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到晚上,水里许多的娃娃鱼就像孩子相同哇哇直叫。
刘洁清、龚徐洲、程文兆、叶正华、蔡祥都在这29人之中。近50年后,他们向《我国新闻周刊》回想了其时的情形。
这29人和分到其他地方实习的7人一同,被称为“09小分队”,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艇员部队中最早的一批。其时,舷号“1701号”的这艘核潜艇行将下海,面对一场存亡试航。
集结
1969年6月的一天,驻扎在浙江大榭岛的南海舰队32潜艇支队中,20岁的信号兵刘洁清俄然被艇长召见。刚从军半年的他忐忑不安地去了艇部,被奉告水兵杭叉蓄电池来了调令,要调他到青岛,至于做什么,艇长也说不知道。
就这样,包含刘洁清在内,从水兵三个舰队的四个潜艇支队(北海舰队第2和第12潜艇支队,南海舰队32潜艇支队、东海舰队22潜艇支队)以及一个护卫舰大队选择的36名尖子集结到了青岛。
他们对外称为“09小分队”,由五号码头惯例潜艇部队代管,只知道即将参加“09工程”缔造,并不知道具体使命。膳食规范由本来每天一块八毛七的潜灶(潜艇兵的膳食),变成了四毛二的大灶,餐餐白菜汤和糙米饭。骤降的膳食规范,让他们开端置疑,是不是要脱离潜艇部队了。
几天后,海戎衣备部部长侯向之和“09办”顾问李本桥来看望他们,才正式奉告,“09工程”就是搞核潜艇。侯向之说:“这是毛主席指示的工程。‘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主席这个指示需求你们来完结。”
一个多星期后,36人整体搬到了青岛的五码头潜艇基地,又开端了天天鸡鸭鱼肉的潜灶日子。
来自旅顺的艇长杨玺、来自青岛的政委崔桂江连续抵达。崔桂江爱唱京剧,由于《沙家浜》唱词“18个伤病员就像18棵青松”,后来有了“36棵青松”之说。
那时,潜艇兵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部分都是初中生,是一个颇有优越感的军种,被其他兵称号为少爷兵。为了去掉“骄娇二气”,36人被送到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镇栲栳岛,参加09基地(核潜艇基地)缔造,和工兵一同打炮眼扛石头,磨练意志,忆苦思甜。
工兵每天要凿山8小时,其间6小时打山石,两小时填装炸药。装好炸药后,人不出洞,低腰抱头号在山洞拐弯处,爆炸声响起,烟尘漫天,几千瓦的探照灯瞬间变成小火苗。等尘土散去,工兵们就冲上去往外拉爆炸的石头。
那时,工兵施工时还采纳湿式作业。1969年10月的“一号战备指令”后,为进步功率,采用了干式作业,电钻在岩石上打孔,不再用冷却水,高浓度的粉尘使一些兵士患上了矽肺,有数据显现,直接献身在施工现场的勇士就有32人。
15天后,体验日子完毕。这段和工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阅历,让刘洁清毕生难忘:工兵的日子太苦了!
9月初,36人到坐落辽宁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观赏了核潜艇模型。木质核潜艇模型是千余名规划人员和工人历时两年多,用廉价木材、金属、塑料管、硬纸板等缔造的1:1全尺度模型,外壳和内部设备一应俱全。
尔后,36人依照各自专业,被派往全国相关研讨部分和工厂实习。其间的29名核动力专业人员(后又调来了20多人),分红一迴路、二迴路、电工、剂量和空调5个专业,由杨玺和崔桂江带领,进入四川落山县夹江的909基地。
实习
艇员们来909基地时,主体工程刚根本竣工,进入装置和调试阶段。
那时,当地关于这个奥秘基地的流言四起,当地乡民认为“共产党在这儿修了大庙”,三五成群来看。基地只能在核潜艇车间外围盖了一些高楼,让它的外观更像一座工厂。
用于通风排气的大烟囱从不冒烟,里边能够跑轿车,令当地人大惑不解。村支部书记来问基地是干什么的,研讨所的领导说是做半导体的,并应这位书记要求送了村子两台半导体收音机。成果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都来要,研讨所目不暇接,还买过其时最好的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100块钱一台。
每天,彭士禄、李一传等国内专家和二机部的技能人员在小小的会议室里给29人讲课,教学核物理、热工水力、高等数学、化学、电子学、辐射防护等几十门学科,课后再实操、模仿演练。
彭士禄是核潜艇动力反响杭州叉车蓄电池堆总规划师,李一传是总校正师,核潜艇动力反响堆的一切图纸都有两人的签字。平常,总能在工地看到彭士禄穿戴作业服的繁忙身影。李一传因病去除一个肾,常引证核部队的一句行话“我是单迴路作业”,每到一地都会说:“这是我的最终一站,可能走不出去了。”1972年,核潜艇到大连小平岛试航,一次从海上归航后,李一传躺在招待所的床上说:“我可能要留在小平岛了。”当夜,他心梗急性发作离世。
核潜艇技能杂乱,36人中除龚徐洲和王伟荣两个高中生外,其他都是初中文化,乃至还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对于连计算尺都不会用的他们来说,这些刻蜡板油印的教科书和辅导资料好像天书,早上一同床,枕巾上满是因焦虑掉的头发。
“台上教员讲得一身汗,台下官兵听得汗一身。”教员们费尽心机,企图将艰深的专业术语讲得通俗易懂,比方把原子核的核裂变比作电影散场后奔向五湖四海的人流。
一迴路操作员叶正华觉得核物理和自动操控最难学,但他把管路体系摸得很熟,几十年曩昔,他至今还能画出体系图。
理论学了三个月之后合力叉车蓄电池,开端学习装置、调试、作业等各个环节。
在参加实验演练时,剂量员刘洁清从前三天三夜不歇息,盯着丈量反响堆的放射性改变和压力改变。反响堆一旦管道决裂,水溢出来的力气比子弹还要凶猛,能打透5厘米厚的钢板。一位科研人员曾问他怕不怕,说新疆实验原子弹是在几十公里以外,而这儿离原子弹只要5米。
一年后,实习人员悉数合格,无一人掉队。多数人的体重都掉了一二十斤。
1970年10月,整体人员从全国各实习点赶回葫芦岛造船厂会集,预备接艇试航。
试航
1970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77周岁生日这一天,我国第一艘鱼雷进犯型核潜艇下水。
几十台小车载着核潜艇,沿着铁轨从葫芦岛造船厂的大厂房开到船台,再运到船坞的一个特大浮箱上,最终将浮箱灌满水沉下去,装满水的船坞稳稳地托起了核潜艇。
艇首扎着一簇巨大的红花,首水平舵上,八面红旗一字排开,标志着“八一”,毛泽东的画像高悬在潜艇指挥台正上方,画像下面横拉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巨幅标语。船坞的四周,挤满了合力电动叉车蓄电池激动振奋的科研人员和造船工人,高举着“红宝书”振臂高呼。
这艘091型进犯核潜艇首艇于1968年在渤海造船厂开工,是我国在没有外援情况下独立规划缔造的,一切零部件均为国产。保密起见,每个仪器都有编号。
由于处于实验阶段,这艘核潜艇还归于国防科委的科研制品,没有颁发舷号,要实验合格今后才干交给水兵,因而被暂时命名为“1701号”核潜艇,有“09工程”之意。
“1701号”其时有编制108人,即108个岗位。艇员、科研人员、造船厂工人等合计400余人参加试航。其间,艇员装备了“甲艇”和“乙艇”两套人马,考虑到试航使命的深重性和连续性,试航使命根本上由“甲艇”人员完结。
下海之前,提早在陆上进行了一些实验。
舱段军士长郭富群带领几个兵士去邯郸七机部四所,进行核潜艇内空气调节体系和有害气体焚烧体系的作用实验。他们住进模仿核潜艇环境的密封房间,在里边日子了一个月。密封房间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得出精确成果,有必要和外界大气彻底阻隔,送饭都要通过两道密闭门。
不久后,郭富群又带领兵士们去上海,在水兵科研六所做深潜耐压实验。这项实验极为苦楚,兵士们进入密封空间内,用压缩机往里加压。跟着压力升高,他们头晕目眩,耳膜被挤压得痛苦万分,但都坚持到了最终。兵士于忠文的耳膜被撕裂,终身致残。
1971年4月,核潜艇进入系泊(即潜艇在码头或船坞系泊情况时)实验阶段。每项实验完结后,由驻厂军事代表代表水兵逐项检验。8月17日,周恩来亲身同意核潜艇开端试航。
8月23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开端进行飞行实验。下午5点,水兵解开了系在码头上的缆绳,核潜艇在拖轮的触动下,慢慢脱离码头,驶出港外。扫雷舰、猎潜舰、打捞救生船、拖船等组成的编队在渤海湾为它护航。
艇长杨玺请示身旁的试航总担任人陈右铭之后,宣布指令:“用核动力行进。”一声轰鸣,核潜艇的大马力蒸汽轮机在原子锅炉发作的蒸汽推进下,开端高速作业。
1969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部分艇员合影。前排左起:王伟荣、程文兆、龚徐洲,后排左起:郝继生、刘国顺、蔡祥。图/受访者供给
核潜艇上的日常
核潜艇上无小事,再细小的差池都可能形成船毁人亡,连上厕所运用抽水马桶都要恪守严厉的操作程序。
核潜艇上配有水上厕所和水下厕所。
在水下飞行时,只能运用水下厕所。用后的厕纸要投进耐压的钢制马桶。冲厕所时,先发动开关,用水密气密的盖子将马桶彻底密封,翻开阀门,让海水从灌水口涌入,敞开高压吹出体系,把污水吹进大海,再关上阀门,将海水阻挠在外,翻开内部阀门,使马桶洁净如初。
一次,一个战友没盖好马桶盖子就敞开了操控海水进出的阀门,强壮的气压使许多海水瞬间涌入,带着污水喷得满厕所都是,让咱们又是气又是好笑地清理了半响。
核潜艇在水面飞行时,水下厕所不能运用,只能运用坐落指挥塔一侧的水面厕所。艇员上厕所前要向指挥员陈述:“舰桥!我要便利!”然后收取一个牌子。一次最多只能宣布5个牌子,这样当核潜艇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及时判别厕所内是否有人,能否当即关舱门下潜。
排泄物在我国领国内能够就地处理,但进入公海特别仇视区,要启用污物箱。不然,卫生纸等物漂在海面,简单暴露方针。
核潜艇共7个舱室。一舱是鱼雷舱,二舱是指挥舱,三舱是担任应急动力的前辅机舱,四舱是制止入内的反响堆舱,五舱是操控舱即后辅机舱,六舱是主机舱,七舱是尾舱。
每人每天的膳食经费有三块多,相对其他军种,规范恰当高,有人称为“买命钱”。算上宵夜,一日供给四餐。但出海时限于条件,食物多是脱水蔬菜和罐头,很难吃到新鲜蔬菜,面包和馒头常常会发霉。
为了辨明昼夜,艇上的挂钟是24个刻度。艇上四班三倒,轮番值勤。艇员每作业4小时后,换班歇息8小时。
与水面舰艇不同,核潜艇没有固定床位,哪里床铺空了就睡哪里。两三间大宿舍,和火车的卧铺车厢格式相似,每个隔间12张床铺,长度170厘米,艇员们大多只能蜷缩着睡觉。宽度比火车卧铺窄四分之一,间隔也更窄,只能先伸进一条腿,手扶栏杆再伸进第二条腿,然后把上身送进去。侧躺时,身体间隔上面的床板只要十几厘米。
睡满4小时后有必要起来,给下班的兵士腾方位,这样就有了4小时的个人自在活动时刻。船上有单杠、哑铃等健身器械,有图书,有8.75毫米微型电影放映机。但长时刻的水下飞行使人精神萎顿,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心思训练和消遣,领导们有时会逼迫兵士们训练。
每天,艇员们都有必要做5分钟的紫外线照耀。会议室天花板的一个紫外线灯管翻开,咱们坐在沙发上,全身脱光,只穿内裤,戴上墨镜,默坐5分钟。
按规则,四舱(反响堆舱)有必要随手关门,箭步通过。四舱左边的走廊宽缺乏一米,上方有一个检测放射性浓度的探头,外有金属罩。一次,身高一米八的程文兆大步流星走过期,一没留心撞到了金属罩,休克了半小时后才被人发现,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
试航时刻一般为两三天到一星期,依据训练大纲中的实验科目决议在水面飞行仍是水下飞行。履行水面飞行使命时,水面情况恶劣或遇到劲风大浪也不能下潜;履行下潜使命时,则一般在水下100~200米的作业深度飞行。
艇员们一般酒量颇豪,由于待遇较高,每周六晚上聚餐,都要喝酒,啤酒管够白酒定量。每次,政委崔桂江都会碰杯:“同志们,举起杯来,为了咱们的工作,干杯!”
出海时,出于作业需求也经常喝酒。
水面飞行时,要有三个指挥员和一个兵士在舰桥值勤,艇长、副艇长、帆海长、舵信班的信号兵常常到舰桥调查情况。海面上温度很低,风力微弱,经常有七八级劲风掀起十几米的波浪,潜艇悉数没入海水之中,多厚的军服和雨衣都会被打透。
艇员的冬装军服是苏式棉衣,膝盖外侧专门有个装酒的口袋,上舰桥的艇员会在里边放进一瓶特供的小绿瓶五粮液,太冷时喝两口抵挡风寒。艇长杨玺每次进炊事班,拍拍耳朵,炊事员就理解了,取出冷冻的猪耳朵给他当下酒菜。
试航最严重的阶段,龚徐洲的母亲病重连发三份电报,他无法回家,只能给母亲写了封信,向她确保了两件事,一是在使命完结后必定回去看望她;二是依照她的要求在老家找目标,以便在适其时分转业回家尽孝。
出险
从外表看,潜艇试航顺畅正常,简直没有发作重大事端,只要内部人才清楚其间的大风大浪。
其时,核潜艇对我国是一片空白,第一艘核濳艇面对200多项实验,发作重大事端堪比空难,很可能无人生还。此前,世界上已发作过多起核濳艇事端,死伤极为沉重。
一次,出海试航战前发动,崔桂江说:“大伙儿都不要惧怕,咱们有祖国的强壮后台,303医院把床位都给咱们预备好了!”一位军士长接茬说:“火葬场也预备好了。”
1972年上半年的一天,长达97米的核潜艇在渤海湾做下潜实验,在水下高速飞行时升降舵俄然失灵,形成船体大纵倾,眼看还有3米就要撞到70多米深的海底。
危如累卵之际,水手长张琳敏捷反响过来,立刻手工操作,将水平舵调整到上浮视点。杨玺下达回舵口令,但舵却卡住,核潜艇以极大的首倾视点冲向海底。水手长张琳报升降舵毛病,杨玺下达口令“泊车、退三”,一起指令“首主水柜排水”,舱段军士长郭富群敏捷徒手转开了二三十个直径30厘米的大阀门,这种阀门平常成年男人滚动一个都是十分困难的。主机兵龚徐洲当即在后面倒车,艇首敏捷抬起。紧接着中心主水柜排水,再向首水柜恰当灌水,坚持首尾平衡,直到艇浮到半潜情况。
近5000吨的潜艇被成功拉回,跳出水面近两米。
这是一种99%会艇毁人亡的情况。整个排险以秒计时,犹疑一秒钟,核潜艇一旦触底,艇内正在作业的设备就会脱离船体,管道爆裂,上千度的高压蒸汽涌出,艇内一切人会瞬间变成“拆骨血”。
刘洁清日后和战友们回想此事,许多人现已不记得了,由于相似的险情真实不乏其人。咱们拍过集体照,政委说是今后建功颁奖用,兵士们都觉得不如说是遗像。
1974年的一天上午10点多,一场九到十级的强台风掀起恶浪,用巨大钢缆固定在码头的核潜艇像要脱缰相同剧烈摇晃着。
警哨吹响,艇长杨玺指令紧急集合,方针码头。整体艇员顾不得穿救生衣,立刻冲曩昔,像拔河相同在台风中抢救潜艇,避免其被卷进深海。
核潜艇不停地与码头碰击,艇舷呈现了许多坑凹。无线电兵士罗建华冒着被剧烈摇晃的潜艇挤成肉泥的风险跳下去加固碰垫,波浪把他整个人抛到两米高空。艇上的30多条缆绷断了许多,一旦打到人,就会把人拦腰打断。
一直到下午近六点,风静浪止,咱们身上伤痕累累,钢缆上血迹斑斑。葫芦岛造船厂的师傅把码头的柱子从头焊上,把缆绳系好,疲惫不堪的艇员们才总算回到基地。
在龚徐洲看来,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不比抗震救灾差劲,但出于保密原因从未见诸报端,更没有时机建功颁奖了。
遵循周恩来关于实验“分阶段”进行的指示,从1971年开端,到1974年交艇,核潜艇分3个阶段出海26次,进行各种实验近200项,反响堆作业数千小时,主机作业数百小时,累计航程6000多海里,在各项实验中获取千万个技能数据,完结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实验试航使命,开端拟定了第一部《核潜艇训练大纲》。
1974年8月1日上午10时许,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交艇命名典礼在渤海湾畔举办,水兵司令员萧劲光宣读中央军委指令:现决议,将该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列入水兵战斗序列,并颁发军旗一面。
那天,龚徐洲在艇上担任值日官,掌管了军旗升旗典礼。这是我国核潜艇第一次升起八一军旗。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有核潜艇的国家。
程文兆作为水兵兵士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他说:咱们保护核潜艇,像保护自己的眼睛相同。
聚首
1701号核潜艇交给水兵后,在小平岛又试航了几回,于1975年开到青岛09核潜艇基地。
那时,基地很荒芜,没有树没有水,这177名艇员除掉部分复员转业外,悉数开端参加开始的基地缔造,建水库、盖蓄水池、种树、盖水兵楼。
时刻到了2015年,09核潜艇基地已是绿树成荫,到处是皎白的水兵楼。
这一年,声纳军士长石松山和程文兆在青岛召集了为期三天的初次集会,130多人参与,几十年后再次团聚,相拥而泣。依然是水兵特有的聚餐,咱们豪情不减,酒量不减。
为了完成当年对母亲的许诺,龚徐洲抛弃了部队首长在北京给他介绍目标的时机,又抛弃了持续去院校深形生长为艇长的时机。
因干部编制有限,电工班班长张友发未能提干,复员回到老家福建东山务农。后来,他承包了十几亩地荔枝,收成好一年毛利大约四万块,盖起了一座三层小楼,宅院里种满了花,对日子很满足。
程文兆后来被选拔为副艇长,又调任09基地后勤部部长,大校军衔。1968年入伍的艇员中,程文兆是军衔最高的,在核潜艇上执役时刻最长的。
2018年,程文兆、龚徐洲、刘洁清、张友清代表战友到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录制了节目。此刻,“36棵青松”已有9人逝世,其他26人都有联络,唯一机电长庄永元下落不明。节目录制的那天,大门慢慢翻开,从中走出的是庄永元的儿子,他们才得知,庄永元已于2015年因病离世。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