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10 04:42:35
  • 阅读(2359)
  • 评论(5)
  • 原标题:高考保卫者刘海峰:用研讨让高考之争更理性

    刘海峰,1959年9月出世于福建龙岩,本籍福建惠安(现泉州泉港区)。1976年高中结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结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讨所作业。

    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讨院院长、长江专家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教导委员会委员等。

    刘海峰1978年拍摄于厦门大校园门口。

    【高考印记】

    刘海峰保藏的两本结业纪念册。

    从厦门大学教育研讨院的单位望出去,是漫长的白城沙滩。再远处,是泛着三两只游船的海面。

    “1978年刚入校时,咱们还要端着枪在这片沙滩上巡查,防备海峡彼岸的‘水鬼’间谍。”刘海峰指了指窗外的海水。他1米8,高且瘦。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讨院院长、高等教育研讨专家,1977年康复高考后榜首届选取大学生中的27万分之一。

    40年来,高考从一代人命运的解救者,演变成“人人都能吐槽几句”的人才选拔机制。

    40年来,刘海峰从参与高考到研讨高考。他钻进“故纸堆”,为科举制“平反”,与建议废弃高考的激进派论争。

    他变成研讨高考和我国人才选拔机制的专业户,也是高考准则旗帜鲜明的保卫者。有专家和媒体戏弄他“保存”。

    “那些都不主要,主要的是,在对高考歧义最多的时分,能用深化的研讨让争辩变得理性。”刘海峰说。

    【高考关键字】

    选取率

    高考选取率是衡量高考难度的标准参阅系数。选取率越高,相对而言考大学越简略,选取率越低,考大学的难度越高。

    从1966年停废高考,到1977年9月决议康复高考,加上1977年应届高中结业生,以及答应1978级高中生的优异者提早报考,12年时刻跨度里累积了高达2000多万考生。经过区域初试和超越对折的青年挑选报考中专,1977年终究实践参与高考的人数为570万,选取27万多人,选取率低于5%——发明了我国高考史上最低的选取率。

    1978年高考选取率约为7%,1979年约为6%。

    尔后,跟着选取规划的继续添加,高考选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

    “金77,银78”

    康复高考,像晦暗人生里照进一道光。多年后,刘海峰仍觉得照亮他的这道光有许多“难以幻想”。

    1977年高考,竞赛空前剧烈。刘海峰和身边的下乡知青都跑回城里备考了。“文革”前的粉墨登场从角落里被翻出来,从头变成抢手货。听课的考生挤满了礼堂,连窗户上都坐满了人。

    “鱼跃龙门,山川变色,六合为宽。”那时,高考出题、阅卷略显粗糙,但作为重建的人才选拔机制,激发了全社会对常识的热心。

    过后,刘海峰才知道,1977年,实践参与高考的人数为570万,选取27万多人,选取率低于5%——我国高考历史上最低。

    29人里选取1人。刘海峰和弟弟刘海平都考上了。

    刘海峰榜首、第二自愿别离填报了福建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第三自愿是厦大的汉语言文学。可是,他终究被厦门大学历史系选取。

    在历史系77级同学结业30周年聚会上,他从同学那里得知,班里有4自个挥金如土相似。

    相同的挥金如土出如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身上。李克强的榜首自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终究却收到了第二自愿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选取告诉书,这在凤阳曾轰动一时。

    刘海峰后来查阅材料,当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对于一九七七年高等校园招生作业的定见》中有这么的规则:“选取学生时要优先确保要点院校。”

    这是被年代选中的一代人。他们曾被投向乡村,接受苦难。终究,又被年代火热召回。

    在校园,他们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展开人生观大评论,邓丽君的歌声也漂洋过海灌进耳朵。校园争辩会的标题是“谁是民族英雄”,陈述文学里哥德巴赫猜测式的成即是理科同学的方针。

    1977级结业生一早就被基地和省属单位预订了。刘海峰全班67名同学,十多名进了部委单位,别的也在省市充任主力。因而,民间把这两级大学结业生戏称为“金77,银78”。刘海峰自个则在厦门大学继续读研,1984年硕士结业后留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讨所作业。

    以高考为坐标,两条日子的轨迹在青年脚下延伸。

    在那场改写命运的高考到来之前,刘海峰在福建省龙岩县江山公社耕山队的水田里割水稻。夏日溽热,稻田里的水被太阳晒得发烫。他上下午弓着腰各割5个小时水稻,再挑两担稻子回队。

    弟弟刘海平一向记住大哥挑着担子走在田埂上的情形——瘦高的人影挂上两担稻子,腰都直不了,摇摇晃晃,随时像要摔跤。

    “假如其时没考上,没有办法幻想今后的日子”,刘海峰说。

    下乡知青的“奢求”

    在一次艺术和体育类教育招生的调研会上,陈述里列出了几种作弊或不标准的事例。

    刘海峰拍着纸上的事例,又在会上戏弄,能够添加一个亲身经历的。

    在1977年高考前,他曾参与过一场美术专业的招生考试。他过后才得知,自个文明成果排名榜首、美术专业成果进入前四名,但在四选二时,“没有找任何联系,终究没被选取”。

    参会的专家恶作剧:“幸而30多年前没选取你,要不然非但你上不了厦门大学,咱们还少了一位可贵的高考专家。”

    我们哈哈一笑过去了。

    对权利、金钱和情面联系的重视和警觉,一直是他性情和研讨上的一种基色。

    他以为分数是那些没有家庭布景考生的“硬实力”:“面试着重见多识广、谈吐不凡,但如今乡村考生短少见世面和沟通的条件。这即是选拔多样人才和保持公正方面的两难。”

    当年,他在乡村插队时,队里5个知青,心情的愿望是提前“上调”到城里做一名工人。假如再奢华点,能被引荐读个中专,“就非常好了”。

    引荐上大学,对其时的刘海峰来说简直不行能。

    他的爸爸妈妈从福建师范大学结业后,在龙岩县任教,“文革”中因家庭成分欠好遭到冲击,更无联系可走。在队里劳作,他人一天挣10工分,他拼命干,由于不熟练,拿4.5分,“看不到希望”。

    日子仅有的决心来自妈妈从任教的中学借出的图书。

    轮到他担任看水渠时,知青间传阅的《牛虻》被他一口气翻了六遍。在地里看西瓜时,他点着一盏油灯看完了《第2次握手》。工余时刻知青们猜拳喝酒、抽烟谈天,他一自个关在屋里,和屋下的牛相伴,“做书呆子”。

    那些描绘主人公弯曲工作、日子和爱情的小说,像他人的酒,被他借来浇了自个心里的块垒。

    1977年10月,康复高考的告诉传遍乡野时,他也不被看好。妈妈单位的搭档像是提示相同,“你家这种身份,孩子能考上中专就不错了。”

    压抑感一向继续到他处理档案转接手续那一天。他拿着厦门大学的选取告诉书,走到耕山队队长家门口时,听见一位心情下乡的干部子弟对队长说,“海峰考上厦门大学,这下可爽快死了。”

    “康复高考不是简略地康复了一种考试准则,而是社会公正与公正的重建。”康复高考30周年时,有专家在东莞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说。

    对公正与公正的寻求,变成他身上的一枚痕迹。被权利寻租的不安影响着,在高考变革的疑问上,他一直坚持刚性目标为主,辅之以多元的查核。

    “救活员”

    刘海峰性情温文,从小外号“秀才”。刘海平形象中,哥哥言语不多,历来不会与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那时,刘海平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文弱的大哥会变成舌战群儒的“兵士”。

    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讨所任教后,刘海峰开端研讨高考,包含我国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准则。

    近30年中,康复高考激起的求知热潮逐步演变成“唯分数论”,广受诟病。请求废弃高考的声响从未隔绝。

    “每逢我看到,一些中学生被应试课业压得没有欢喜,就觉得高考准则非变革不行;每逢我看到,一些人为了后代加分而招摇撞骗,就觉得高考准则非坚持不行。”2010年,刘海峰在一个教育变革的论坛上揭露表达自个对变革的心态。

    高考康复30年时,有专家撰文称,变革开放30年,“77、78级”大体扮演了新思想的传播者、旧次序的变革者、新体制的保护者三种人物。这个观点被刘海峰引证进论文。

    他把自个称作“为高考保驾护航的人”——对立废弃高考,建议以一致的刚性目标为主,按部就班展开多元的查核。

    “高考造成了区域不公”、“高考是计划经济的产品”、“高考致使我国未能取得诺贝尔奖”、“削减高考门类能够减轻学生担负”、“要像清末废科举那样废高考以寻觅教育变革的突破口”……他写文章逐个指出这些言辞躲藏的误区。

    像个救活员,哪里燃起一把火,他就网罗史料,经过争辩企图平息一些盲目声响。常常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高考并非万恶之源,而是各种教育及社会矛盾的集合点。假如重情面与联系的社会空气没有改动,假如诚信系统没有树立起来,即便‘将高考送进坟墓’,不久后也还得将它从头请出来。”他着重。

    由于替高考辩解,媒体把他和呼吁素质教育的“激进派”摆在一个版面上,称他为“保存派”。来约稿的修改一开口就说,“您是竭力保卫高考的一位专家……”他纠正:“应当说我是理性保护高考的一位专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变革和发展规划大纲》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归纳评估、多元选取的考试招生准则。”

    媒体来采访他,他必定之余不忘泼冷水:要避免“多元选取”变成“多(银)元选取”、“多权选取”,避免孩子的才学铜雀台娱乐考试竞赛蜕变为家长的联系能量竞赛。

    对社会给予希望的“归纳评估”,他也持慎重的达观:此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试点作用不错,但他们规模小、有面试,危险可控。大规划的人才选拔,仍是需求能够量化的刚性目标,“不然就可能变得名利”。

    “故纸堆”的收成

    结业后,刘海峰的同学中,不少变成政商界名人。

    刘海峰则连续了榜首次跨进图书馆时许下的“愿望”。那时,刚刚完毕传阅手抄书的他,看着一排排图书,兴奋地对同学说,日后应有一本印着自个姓名的书位列其间:“要著书立说,不然无颜面临马克思。”

    发源于我国的科举准则,国内批评多、研讨少。在国际上,科举是汉学研讨的一个主要范畴,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研讨作品出书。但在国内一度无处可寻。

    相同是1977级历史系身世的我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回想,那时汉学研讨的基地都在美国、俄罗斯,我们都有一种压抑感和使命感,“想把它抢回来。”

    从上世纪80年代研讨科举制开端,刘海峰先后在伦敦和日本访学。他拿着一本《东京23区书店、图书馆完全攻略》,四处高价淘书。他又从英国图书馆检索到19世纪中叶之前的西方文献,终究考证了英美等国树立的文官考试准则曾遭到我国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如今,他已出书《科举学导论》、《高考变革论》等专著三十多部。

    程方平以为,刘海峰根据史学的研讨使高考变革的评论走向深化,而非流于人人都可吐槽的空谈:“他不是一味遵照行政毅力,也不是投合老百姓呼吁,而是经过考证,厘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研讨过一千多年的我国人才选拔史就不太会迷惑,”刘海峰说,如今遇见的疑问大都曾在历史上呈现过。

    2004年8月,他到西藏开学术研讨会时得知,林芝区域500分以上的文科和理科考生别离有25人和57人,各自只要三四个是进藏干部职工后代和本地考生,别的都是各省市的“高考移民”。歪斜的高考分数线并未带来区域公正,而是滋生了另一种方式的不公正。

    “这和科举年代的区域均衡及‘冒籍’疑问千篇一律。”刘海峰过后撰文,称这是一个千古难题,疑问的中心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高等教育资本的不均衡。

    静心查阅这些“故纸堆”时,他常有意外收成。

    比方,一份科举准则中的乡试材料里写道,“参与乡试者,可带着两片人参,提神。”他回想起40年前那个冬季,自个参与高考的那天早上,妈妈特意炖了参汤,端到兄弟俩面前。

    看到这儿,他会心一笑。

    问:对自个影响对比大的几本书是啥?

    答:我觉得是经典名著的:一本是我国的传统文明读物《增广贤文》;一本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还有一本是伏尼契的《牛虻》,我曾经上山下乡的时分看过很多遍。假如还有的话,后边对比常读《唐诗三百首》。大约就这几本吧。

    问:最深入的高考回忆是啥?

    答:我最深入的高考回忆仍是高考前夕,那种我们心情温习备考的空气。一个大礼堂里,预备参与高考的学生,听教师教导备考课程,礼堂挤得满满的,有一些同学是坐在窗台上来听讲,并且这种教导课都是免费的。礼堂里洋溢着一种高考的空气,谁都以为自个考得上,谁都没有完全掌握考得上,由于事前没有了解,没有啥平时成果。其时全社会都在谈论高考的空气,给我形象格外深入。

    问:当年的高考有啥对比惋惜的事? 答:我自个参与高考,考试自身没有多少惋惜。只是在其时考上了今后,觉得没有进中文系去读,多少有点惋惜,不过后来也没有太多惋惜。

    问:还记住其时自个高考的分数吗?

    答:我记住很理解,并且后来也查过,是302.5分,其间语文最高是87分。 其时,在只考四门的挥金如土下,尤其是我这个年纪段,1959年出世的上山下乡知青,按年纪分数比,这个分数应当算是对比高的。

    问:有没有啥事情是高考以后才理解的? 答:后来由于研讨高考,我才理解,1977年招生选取时,国家有一个文件,告诉说要点大学优先选取。厦门大学不是我的榜首个自愿,我是被选取到非常好的校园了。这是怎么回事?后来隔了二十几年,我才理解,原来是国家有方针,要点大学优先选取。不完全看考生的自愿的。

    新京报记者李兴丽发自厦门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1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