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31 17:28:36
  • 阅读(11254)
  • 评论(9)
  • 编者按: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树立60周年。60年来,在我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社会制度完结前史性剧变,经济社会开展发明了“短短几十年、跨过上千年”的人世奇观。新华社终年扎根西藏的资深摄影记者,用他们的镜头,经年累月,记载下这前史长河中的沧桑剧变。

      土登出世时“注定是农奴”,但在西藏民主改革后,他的命运产生了底子改动。依托不懈的尽力,土登进入了大学,并终究生长为新华社的摄影记者,见证了西藏天翻地覆的改动。他用相机记载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西藏许多严峻事件和很多人物故事,一同也成果了他自己的故事。

      1954年,我出世在拉萨一座贵族庄园的马厩里,我的姐姐也相同出世在这儿。咱们的爸爸妈妈是庄园里的农奴。那段年月对我来说,尽管不长,却留下了无法消灭的回忆:母亲从早到晚都在捻毛线,我记住她的双手,从肿胀、变形直到溃烂,但咱们一家人却从没穿过母亲捻的毛线织成的衣裳。

      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我和姐姐,以及咱们各自的孩子,必定会像咱们的爸爸妈妈和先人相同,世代为农奴,但命运的反转呈现了——1959年,国务院公布指令,闭幕西藏当地政府,废弃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西藏实施民主改革。咱们全家和西藏的百万农奴一同翻身得解放,咱们的命运也从此得到底子改动。

      我上了小学、中学,后来又被引荐上了大学——1971年,我被中心民族学院藏汉翻译专业选取。1975年,我大学结业被分配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当了摄影记者。

      从农奴到记者,你能幻想吗?我幻想不到,我爸爸妈妈也幻想不到,但我的故事,这才刚刚开端。

      沉醉在“摄影天堂”

      70年代,摄影关于西藏绝大多数人,不,可以说关于全国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生疏的范畴。走运的是,我得到了新华社的摄影长辈们的协助,我自己也尽力学习采访、摄影、洗印等方面的技巧。通过4年的苦练,我总算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相机,也从此正式开端了摄影记者的生计。

      这是我刚刚拿上相机时摄影的相片:西藏自治区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年楚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赶忙施工。这个工程完结后,年楚河流域就成为西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1979年1月19日发)

      初当摄影记者,背起心爱的照相机,走进雪域高原,我觉得走进了“摄影的天堂”,一切都是那么别致和奥秘。奥秘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动力,它使你自然地涌动起一种热情:这儿的雪山是故事,圣湖是故事,寺庙是故事,许多的英雄模范更是故事。我觉得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应有的质量,是不怕喫苦和不畏险阻,要勇敢地去探究和发现。

      从那时分开端,我用相机见证了西藏天翻地覆的改动,记载了西藏严峻事件和很多新闻人物的故事。

      1981年5月23日,西藏自治区各族公民热烈庆祝西藏平和解放30周年,在拉萨隆重举行文艺表演。这是业余藏戏队在劳动公民文明宫广场表演陈旧藏戏《卓娃桑姆》的局面。

      西藏聂拉木县宗堆公社社员阿旺(左三)开茶馆经商,收入了4万多元。图为他在日喀则贸易公司购买了一部彩色电视机。(1984年11月17日发)

      国家重点建造项目青藏公路改建工程,通过修路军民12年的艰苦奋战后悉数竣工。这是满载物资的轿车行进在青藏公路上。(1985年8月13日发)

      西藏自治区班戈县牧民次仁顿球(右)和热巴俩弟兄用望远镜调查畜群。(1987年10月7日发)

      1990年8月7日,第十一届亚运圣火火种在西藏获得。这是担任搜集火种的15岁的藏族姑娘达瓦央宗(左)将火种交给运动员李宁。

      腰挂BP机、手持“大哥大”的藏族女商人拉珍正和四川的客户洽谈生意。(1994年5月31日发)

      1995年8月27日,西藏日喀则雅鲁藏布江大桥建成通车。它的建成结束了日喀则地区无大桥、长时间靠牛皮船渡河的前史。这是当地公民欢欣鼓动,庆祝大桥建成通车。

      羊卓雍错边的羊群。羊卓雍错藏语意为“碧玉湖”。当地大众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天上的仙界,人世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羊群。”(2004年9月19日摄)

      2006年7月2日零时31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列车安全抵达目的地——西藏拉萨火车站。“青1”次列车1日上午11时05分从格尔木火车站起程,全程运转1142公里,历时13小时26分抵达拉萨。

      2008年4月29日,拉萨市园林工人在安置花卉景象。其时,拉萨市区的首要大街摆放了花卉和奥运标志,迎候北京情绪价值,如何提供情绪价值奥运会倒计时100天。

      在雪域高原上采访摄影了30多年,我简直走遍了整个西藏,也遭到一些同行的鼓动和夸奖,但我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我出世在这片土地,我对这儿的山水,对这儿的老大众,有一种特别的爱情。我觉得我的故土真是太美了,想要读懂她,就要用心领会:宗教、文明、风俗风情,包含藏戏、民族歌舞、藏族节日……那是我尽头终身也拍不完的体裁。

      骑马掉进冰河

      刚参加作业时,西藏分社只要一辆吉普车,不能满意一切记者的采访需求。我和搭档下乡常常靠搭便车、骑马,还要带上口粮和被褥。

      1976年的冬季,一位老记者带着我下乡采访,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咱们坐上拉萨运送四队的大卡车,前往藏北高原的安多县采访陈金水——其时国际海拔最高有人值守的气候站树立者,曾据守藏北高原33年。

      坐着大卡车抵达县城后,我又得到了一个新的采访头绪,但要骑马才干抵达采访地。早上动身时,河面现已结冰,我牵着马从冰上过河,到了下午,采访结束再过河时,冰已消融,成了冰水泥潭,马走到河中心,我连人带马掉进了冰水中。幸而马奋力挣扎,终将我驮过河,躲过一劫。

      1976年陈金水在西藏海拔4800多米的安多气候站,手把手地向年青的藏族气候作业者教授技能。

      陈金水1956年结业于北京气候学校,其时正逢西藏自治区筹备会树立,中心决议选调一批气候人员进藏。听到这个音讯,风华正茂的陈金水,在自愿书上写下了“到艰苦的西藏去,确保服从分配”的誓词。

      其时,我国在青藏高原的气候研讨仍是一片空白。为了添补这个空白,为西藏建造供给完善的气候材料,陈金水和搭档们开端了困难而又绵长的材料搜集,并进行了气候方面的厚实研讨。1963年10月,陈金水在海拔4802米的安多树立了其时全球最高的气候站。

      这是多么严峻而别致的一件事啊!我深深地被这位有理想有建树的科学家感动了。我其时摄影了一组陈金水在气候站作业的相片,20年后的1996年,我国气候局宣布向陈金水学习的召唤,这组20年前摄影的相片展现了当年的人物和场景,也展现了“陈金水们”为祖国为作业的献身精神。

      摄影完陈金水的第二天,我没有休整,又搭卡车翻越唐古拉山,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布曲公社采访。坐着人货混装的卡车,一天下来灰头土脸,抵达乡里的时分,衣服现已看不出布纹了,当地干部看到我的时分,我一脸黑一身土,他们不敢相信我是新华社记者。而从乡里到我要去采访的布曲公社,要通过长江源头布曲河,骑马又走三天,屁股都磨出血了。

      跟着骑兵闯“孤岛”

      西藏林芝市的墨脱县,因大山的隔绝,在2013年之前,是全国仅有不通公路的县。县里所需物资悉数要靠人背马驮运送。

      1983年,我前往墨脱采访。关于这次采访,我的心里早有预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便是要用自己的相机为这个鲜有记者去过的当地,为这个其时被人们称作“孤岛”的当地做前史的记载。我背着20多斤重的摄影器件,跟着当地的骑兵,沿着山间狭路,中心要翻越原始森林,过河淌水时还要忍受着蚂蟥、毒虫的吸食,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了1个多月,总算抵达墨脱。

      墨脱县门巴族员的村庄。(1983年11月22日发)

      看到云雾旋绕的村庄和那些憨厚仁慈的人们,我一会儿激动起来,这一个多月的困难困苦全都被抛到了无影无踪,稍作休整,我马上拿上相机记载起来:人工织造的绳索桥、稻田里插秧的乡民、愉快热烈的篝火晚会……这些具有当地民族风情且不被人所知的场景、人物相片先后被海内外报刊在明显方位上刊发。

      图为1983年摄影的墨脱县的藤网桥。(1983年11月22日发)

      墨脱县门巴族社员在稻田里插秧。其时的门巴族公民修了梯田,终年耕耘,添加土地肥力,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3年11月22日发)

      门巴族的篝火晚会。(1983年11月22日发)

      墨脱县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和他们的教师。(1983年11月22日发)

      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屡次出资建筑通往墨脱的公路。但因地质结构杂乱、自然灾害频发等要素,公路屡建屡毁。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总算贯穿运营,“孤岛”成为了前史,墨脱敏捷成了西藏开发建造热门和旅游胜地,而我当年摄影的图片成了人们了解曩昔的记载和见证。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墨脱将正式脱节“全国仅有不通公路县”的前史。这是车辆驶进墨脱。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2023年10月13日摄影的墨脱县城。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看着搭档们摄影的墨脱公路通车以及现在墨脱县城的相片,我的心境比当年初见墨脱时愈加激动——这样的白云苍狗不仅仅是相片上的一个个瞬间,更是改动故土人命运的实实在在的改动。

      哪里险阻哪里就有新闻,越是险阻越向前。遭到墨脱采访的鼓动,1986年,我又参加了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爬章子峰的摄影报导,在这次报导中,我在海拔6000多米的营地与登山队员们同吃同住许多天。

      1986年5月10日至11日,我国—日本长野联合登山队的24名队员分两批成功登顶坐落西藏定日县内海拔7541米的章子峰。图为登山队员结组向峰顶进发。

      1989年,我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一带,采访报导道班工人维护青藏公路的业绩。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寒地冻里,我的手简直握不住相机,通过十几天的艰苦摄影,总算完结了《青藏公路——西藏的生命线》报导,并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优异新闻著作。

      1989年,青藏公路沿线,一辆轿车堕入积雪。这是道班工人协力抬车脱困。(1989年4月29日发)

      唐古拉山上终年居住着10多名藏族养路工,他们担负着修理和保养公路的使命。这是工人们在工地上化冰烧水,预备午饭。(1989年4月29日发)

      含泪摄影孔繁森的业绩

      1992年末,拉萨市郊产生地震。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羊日岗乡灾情严峻。时任拉萨副市长的孔繁森当即带领救灾部队赶赴灾区。得到音讯之后,我便跟着这支救援队朝着灾区动身。

      我至今仍明晰记住其时的情形:孔繁森背着药箱,在废墟中查勘灾情。在一间粗陋的藏式土房内,一位60多岁的孤寡老人和衣躺在地铺上,孔繁森见状赶忙上前,躬身用藏语问老阿妈有何不适。老阿妈裤腿卷着,双膝肿得凶猛,站不起来。孔繁森二话没说,拿起脸盆,倒了些温水,蹲下来,用双手把老阿妈的脚洗了一遍,又洗净了她的双膝,然后从医药箱里取出一点膏药,小心谨慎地贴在她的腿上。临走,孔繁森还留了几百元钱。

      孔繁森在阿里日土县过巴乡为孤寡老人益西卓玛(左)看病。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鼻子酸酸的。那一刻,眼泪使我无法看清焦点,我是凭着感觉按下的快门。

      孔繁森是我很早就开端盯梢摄影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由拉萨副市长调到西藏阿里地委任书记。几年中,他为了改动阿里地区相貌,踏遍了简直一切的县市区。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因公殉职时,身上仅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他逝世前写的关于开展阿里经济的12条主张。

      孔繁森大方地为老阿妈捐出几百元钱,但是逝世后,他的遗物中仅仅有8元6角钱;他有三个儿女,还收养了三个贫穷的藏族孤儿……听到孔繁森逝世的音讯,我不由得再次流下了眼泪。

      图为时任拉萨副市长孔繁森(右二)和墨竹工卡县敬老院内的三位孤寡老人的合影。

      图为时任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在墨竹工卡县调研期间,特地看望7岁藏族孤儿措姆并为其洗手洗脸。

      1994年,党中心作出对口援助西藏的决议,从那时到现在,共遴派11批1.3万余名援藏干部人才进藏作业——无数个“孔繁森”与我故土公民一道攻坚克难、实干斗争,让我的故土,变得越来越好!

      在从事摄影作业的几十年时间里,我除了完结报导使命外,还常常使用业余时间去摄影。现在,我已退休,我把自己的家安置成了一个“图片库房”:在家中简直一切旮旯都能看到我摄影的相片。相片中有人迹罕至的景色,有共同的人文风俗,有我拍过的各种人物,更有这些年西藏开展的重要瞬间——这可以说是我记载下的西藏开展和行进的脚步。我期望将来有时机能出一本画册献给故土人,不孤负自己在党的培育下做了一辈子新华社记者!

     

      叙述:土登

      记者:晋美多吉

      修改:费茂华、邵泽东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8  收藏